玻璃的来历,由腓尼基人发现。腓尼基水手于3000多年在无意中,发现天然苏打在高温下和石英砂发生化学反应,变成玻璃。腓尼基人利用这种方法生产出来的大大小小的玻璃球、玻璃珠子,运往世界各地,换来黄金或珠宝,由此发了大财。
不久,腓尼基人制造玻璃的秘密被人泄露出去了。埃及人首先用同样的方法制出了玻璃。最古老的人造玻璃可追溯至公元前 2500 年,埃及出土的绿色或蓝色系列半宝石玻璃珠。
至于玻璃容器,最早出现约在公元前 2000 年左右,由玻璃熔块雕凿或研磨而成。公元前 16 世纪中叶,美索不达米亚发展出胚心成形技术(core forming technique),使得玻璃容器的制造获得重要的突破。公元前 200 年左右,巴比伦人以长约 1 ~ 1.5 公尺的铁管吹制玻璃,玻璃的制造方法进一步获得重大的改进。 埃及稍晚才开始生产相似的器皿。接着是罗马帝国,当地的玻璃业者还先后发明了吹制法﹑刻花玻璃和套色刻花玻璃。西罗马衰落后﹐玻璃生产中心向东转移﹐萨珊波斯的玻璃业发展很快。公元8至9世纪以后﹐伊斯兰玻璃兴盛发达﹐一直持续到14世纪。
西亚的玻璃制作时需要大量的钠,故属于「钠钙玻璃」。
中国至迟在战国时代(一说是在西周时期)已能制造玻璃﹐是世界最早的玻璃产地之一。在河南洛阳庄淳沟、陕西宝鸡茹家庄等地的西周早期墓葬中,发现了大量的玻璃管、玻璃珠等。
中国的玻璃工艺对日本﹑朝鲜的玻璃业有直接的影响。同时,中国的统治阶级都非常喜爱西方玻璃器﹐因此一些典型的罗马﹑萨珊﹑伊斯兰玻璃器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﹐并经过中国又传到日本﹑朝鲜。
从中国目前出土的玻璃器物来看,最早出现的是所谓「蜻蜓眼」玻璃珠,大多有穿孔,依照出土的状况可能是佩饰、项饰、腕饰、车饰等等功能,其功能主要还是与其它小玉石一般作为项链的珠缀。「蜻蜓眼」玻璃珠的外型而论,不论是平面多色或是突起崁入,制作过程绝非一次结束,而是经过多次加工。珠上的纹饰与同心圆的构成与色彩,不可否认的,与中亚、西亚的玻璃珠风格相近,也都会成为传递论说法的证据,认为中国玻璃珠是受到西方的影响所致,但是从一些定性的检验报告中,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这些材质的成分与西方的玻璃珠有显着的不同。
在中国河南、湖南、广西、陕西、广东、山东等地的古代墓葬中,多次出土料珠、管珠、棱形珠、蜻蜓眼、琉璃壁、琉璃杯、琉璃瓶等大量文物,尤其是在湖南一些古墓中出土的大量战国、西汉时的玻璃器,上面有中国民族装饰特点的纹饰及图案,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。
上世纪的1929年,在中国河南传教的怀特先生(Winter.W .C)闲逛集市时收购了一些质朴而华美的琉璃珠。这位基督教司教早年曾任教于多伦多大学的考古学系,他直觉这些珠子来历非同寻常,并锲而不舍地找到了出土它们的洛阳金村。后来,通过同位素检测等科学手段,几位玻璃专家发现怀特找到的玻璃珠属于战国时代,里面含有大量的铅、钡,完全不同于同一时期的西亚玻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