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宫玻璃厂隶属于内务府造办处。内务府是清代管理皇宫禁室事务的机构,以七司三院为主干。造办处是内务府的下属机构之一,专门负责制造、修理和储存帝后及宫廷需用的各项器物。为了具体承办制造、修理各项器物,造办处内又分为不同的“作”“处”或“厂”。
玻璃厂是在康熙三十五年建立的:“三十五年奉旨设立玻璃厂,隶属于养心殿造办处,设兼管司一人……四十九年,设玻璃厂监造二人”。据杨伯达先生引证,
康熙敕命建造的玻璃厂是在德国传教士纪里安(KilianStumpf)指导下建成的,康熙三十五年在传教士协助下开始筹建,康熙三十九年已建成。纪里安是玻璃厂创建的关键人物。美籍学者艾美丽女士(Emily B. Curtis)整理耙梳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档案,发表了多篇有关早期外籍传教士在玻璃厂活动的文章。艾氏在文中指出:“康熙三十四年,纪里安奉召赴京,留居法国神父居所,即西安门内蚕池口之天主堂。康熙三十五年,法国神父洪若翰致函法国,10月17日函:‘我们的居所正在制造玻璃。’10月31日函:‘由于纪里安神甫的缘故,皇上正于我们居所旁的一幅大地方上
建造玻璃厂,法国玻璃厂中选派一位或两位熟练玻璃工匠来华,以便制造出如同我国的玻璃和水晶,以至镜面釉彩,亦请选派珐琅匠一名。’”上述较为详细的史料告诉我们,德国人纪里安主持了清宫玻璃厂的建造,由于人手不足,要求法国选派玻璃匠来华。清宫玻璃厂除了外国传教士以外,是否有中国工匠呢?据目前掌握的材料,只知有广东工匠程向贵和周俊二人曾在内廷供职。传教士主持下的玻璃厂,直接影响到康熙时期玻璃的制作与风格。清宫玻璃厂的建立是康熙皇帝重视
玻璃制作的实际体现,也是清代玻璃制作走入正轨的重要契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