珐琅是原产于欧洲的釉料,烧绘于金属器、陶瓷器、玻璃器上。
珐琅彩玻璃(亦称玻璃胎画珐琅)是清代首创的以
玻璃为胎体造型、以珐琅釉料绘图进行装饰的复合工艺。玻璃胎画珐琅器具体始于何时,未见详细史料记载。有的研究者只是笼统地讲,康熙时已有玻璃胎珐琅彩。翻阅《清档》,可见“雍正元年,正月初九日,怡亲王交红玻璃烧珐琅油娄式鼻烟壶一件”的记载。这件“
红玻璃烧珐琅油娄式鼻烟壶”应该是康熙时制造的玻璃胎画珐琅器。因为康熙帝逝世于前一年11月13日,距雍正元年正月初九日不过50多天,且国丧期间宫内很多活动都要停止,更不可能制作红色的鼻烟壶。因此可以肯定,康熙朝已有玻璃胎画珐琅器物的制作。
但
康熙朝玻璃胎画珐琅究竟是什么样子呢?公私收藏中确有传世品,虽属凤毛麟角,却完美展示了
康熙时官造玻璃器的雍容面貌。荷兰海牙博物馆收藏一件玻璃胎画珐琅黄地花卉纹圆盒,圆盒以白玻璃作胎,盒盖中心绘红色正视牡丹花,周围装饰一圈蓝色缠枝西番花,盒身亦描绘缠枝西番花,地子涂黄色珐琅料,富丽堂皇,盒底双方框内书“康熙御制”蓝料款。香港李氏收藏家收藏的一件玻璃胎画珐琅开光花卉纹小杯,直口,弧腹,底略内凹。杯身由白色不透明玻璃制成,装饰四个圆形开光,内绘四季花卉,依次为月季、牡丹、荷花及菊花,开光外深红色珐琅地上绘有团花,口沿处绘有环带菊花纹。杯底署有蓝料“
康熙御制”楷书款,款外有内细外粗的双栏框。这件小杯大小不过盈握,其造型与纹饰均属于典型的宫廷风格,从其成型工艺和珐琅色彩看,已属较成熟的作品。台北故宫典藏的一件玻璃胎画珐琅牡丹蓝地胆瓶,口沿微侈,长颈,圆鼓腹,圈足。颈部及腹部皆描绘三朵紫褐色缠枝牡丹,近底处点缀三朵团花,衬以蓝色地子,华贵典雅。此瓶为清宫旧藏,原储于乾清宫端凝殿。这件胆瓶虽无款识,但所附乾隆帝令配之木匣上有阴刻填蓝楷书“康熙年制玻璃胎画珐琅牡丹蓝地胆瓶一件”字样。此名称为乾隆时的订名,表明当时已明确认为其制作于康熙年间。玻璃胎画珐琅器物是目前确知的康熙朝官造作品,数量虽少,但皆为极精之作,反映了康熙时期玻璃胎画珐琅的高超技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