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时期玻璃制作工艺的另一创新是成功烧制“
套玻璃”。
套玻璃是指由两种以上颜色
玻璃制成的器物。其制作方法有两种,都是以
单色玻璃为胎体,其一是在表面满套其它颜色的玻璃,之后运用琢玉的方法在外层玻璃上雕琢花纹;其二是用经加热半熔的色玻璃棒直接在胎体上粘贴出花纹,之后稍加打磨即可。这两种方法制作出的器物均见凸雕效果,既有玻璃的质色美,又有纹饰凹凸的立体之美。套玻璃是玻璃成型工艺与雕刻工艺相结合的产物,是
玻璃制作工艺史上的重要发明。
清代学者赵之谦在《勇庐闲诘》中写道:“时(康乾之时)天下大定,万物殷富,工执艺事,咸求修尚,于是列素点绚,以成文章,更创新制,谓之曰套。套者,白受彩也,先为之质曰地,则玻璃砗磲珍珠,其后尚明玻璃,微白,色若凝脂,或若霏雪,曰藕粉。套之色有红有蓝,更有兼套曰二彩、三彩、四彩、五彩或重叠套,雕镂精绝。康熙中所制浑朴简古,光照艳烂若异宝。乾隆以后,巧匠刻画,远过詹成,矩凿所至,细入毫发,扪之有棱。”文中详细记载了套玻璃工艺的制作时间和康熙、乾隆时期的不同风格以及套玻璃的不同种类。实际上,
套玻璃有套一色与套多色之分。“白受彩”分为白地套红、套蓝、套绿、套黄等,这是主流的套色玻璃产品。此外,还有“兼套”,即在同一色玻璃胎上套二色以上的玻璃器。这段文献记载清楚地表明,康熙时期已有此工艺,并指出康熙时期套玻璃的特点是“浑朴简古,光照艳烂若异宝”。遗憾的是,迄今尚未发现康熙时期的套玻璃器实物。雍正朝造办处档案中记载了雍正时期已制作套玻璃器,英国布里斯托尔市立博物馆和美术馆亦有“雍正年制”款白套红玻璃圈足罐传世。目前传世最多、最精美的
套玻璃器是乾隆时期的作品,我们期待像发现康熙玻璃胎画珐琅一样,有朝一日世人也能亲眼见到康熙时期的套玻璃器。